核心内容:
- 商业航天从技术攻关转向产业化落地,安全监管体系完善,发射频率将显著提升
- 海南文昌发射场实现双工位常态化运营,计划2026年新增工位支持高频次发射
- 华为推出支持北斗+天通+低轨卫星通信的MateX6手机,推动消费级卫星通信应用普及 源自 | 社长说研讯社 2025-06-05 18:19
去年是商业航天首次写入两会政府报告,启动商业航天1.0,今年商业航天继续写入政府报告,并且政策重心从技术攻关转向产业化落地,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国内商业航天2.0正在启动。
- 数量回归:去年事故阴影已被消化,下半年将再次进入密集发射阶段。 去年天兵科技天龙三号火箭事故曾引发行业震动,也一度影响产业发射进度,但此后天兵科技公开道歉并全面排查管理体系,主动担责并整改,同时整个行业也在事故后建立更严格的试验审批流程,国家队与民企协同构建技术安全标准。
从这一点来说,事故反而倒逼行业加速建立了更完善的安全体系与技术验证流程,因此后续产业将进入更健康、更高质量的发展新周期。
以G60为例,截止2025年3月,G60千帆星座完成5次发射任务,均为“一箭18星”发射,在轨卫星数量达90颗。而此前千帆一期规划至2025年底发射卫星648颗,所以预计今年剩余时间G60将加快发射,并有望将发射任务提升至“一箭36星”。
同时,海南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国内首个)已经全面投入使用。文昌发射场具备3天快速转场能力,火箭从进场到发射最快仅需3天,远低于传统发射场的数周周期,显著降低时间成本,并且每个中型液体工位年发射量可达16次,双工位设计(一号、二号)支持“月月有发射”的常态化运营。
文昌发射场已于今年一月实现双工位发射能力,二期工程于2025年1月25日开工,计划新增三号、四号发射工位及配套技术设施,预计2026年4月基本完成并投入使用。
另外,终端需求方面,华为去年年底推出全球首款支持“北斗+天通+低轨”三网卫星通信的智能手机MateX6,计划2025年下半年开启众测,推动卫星通信在消费级市场的应用。我国也计划2026年发射首批手机直连正式星,缩短与海外技术差距。
- 技术突破:下半年将迎来可回收火箭的密集首飞,国产可回收火箭进入工程化验证阶段。
5月29日,箭元科技元行者一号验证型火箭在东方航天港进行了首次飞行回收试验,试验取得成功,成为了国内首个实现“液氧甲烷+不锈钢+海上软着陆回收”技术突破的企业,是液体可复用火箭研制进程中的重大突破,具有里程碑意义。
此外,蓝箭航天朱雀三号完成十公里级垂直起降试验,计划2025年实现首飞,2026年常态化运营。星际荣耀、星河动力等6家企业均计划2025年首发可回收火箭(如双曲线三号、智神星一号等)。
这意味着下半年将迎来国内可回收火箭技术的密集突破。可回收技术可将单次发射成本降至传统火箭的1/3,例如朱雀三号目标将载荷成本压缩至3万元/公斤以内,所以可回收技术的突破是国内商业航天产业链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可能是发射频率提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