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内容:
- 蓝箭航天是首家成功实现液氧甲烷火箭入轨的中国民营航天企业
- 朱雀二号火箭采用自研天鹊发动机,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 正在研发的朱雀三号将实现一子级20次重复使用,推动火箭回收技术发展
源自 |蓝色的红海蓝色的红海 2025-07-21 21:55
前面说到北京亦庄的火箭一条街,占了全国民营火箭公司的70%多。接下来,我们要来逐个聊一聊我国的十大民营火箭公司。今天先来看其中的“蓝箭航天”。
蓝箭航天成立于2015年6月1日,它位于北京亦庄(也就是北京经济开发区)荣华南路,是继2014年的翎客航天之后的第二家民营火箭公司,从时间上,它也是北京亦庄火箭一条街的第一家民营火箭公司。
15年,有金融背景的张昌武与两位资深的航天专家-王建蒙和吴树范一起创立了蓝箭航天,三人坚信商业航天在中国有着广阔的前景。
大家知道,火箭燃料有固体和液体的区别,它们各自有着自己的优劣势。
固体火箭结构简单成本低,只要燃料生产得当就不会爆炸,只会持续燃烧直至耗尽,所以安全性比较高;固体燃料的储存周期也比较长,能放置数年。但是它的推力无法控制,一旦点燃,燃烧的速率就没办法改变了;固体燃料火箭的性能也是受限的,比方说比冲低,推力输出固定等。
而液体燃料虽然制造和维护成本比较高,储存要求高,技术复杂,也需要复杂的系统支持,但它的可控性高,推力可调,可以通过阀门开关调节燃料速度,实现更灵活的控制,适合实现火箭的可回收,从而降低成本;此外它的比冲高,适合中大型卫星发射和深空探测等。安全性方面,虽然存在爆炸风险,但也可以通过精确控制提高安全性。
蓝箭航天对于两者都进行了尝试。
18年,蓝箭航天发射了自己的第一艘固体火箭–“朱雀一号”。这里要说一下清楚的是,火箭是成功发射的,但其搭载的卫星没能进入预定轨道,所以发射任务只能说是部分成功。
虽然这次发射并没有实现入轨,但对于第一款产品,它的意义可能更多地在于验证发射能力,积累经验,或者说为了建立商业闭环和实现液氧甲烷火箭而推出的过渡产品。
之后,蓝箭航天把重心转移到了液体火箭的研发上。并于19年成功实现了国内首台大推力的液氧甲烷发动机“天鹊80吨级发动机”的全系列成功试车。
在那之后,使用这种液氧甲烷发动机的运载火箭朱雀二号诞生了。
相比于固体火箭,液体火箭结构要复杂得多,需要独立的发动机、燃料箱、氧化剂箱、输送系统等,当然技术要求更是不用说,而且,在那时,市面上并没有多少“作业可以抄”,所以,蓝箭人还是非常值得敬佩的。
朱雀二号是一款两级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总长度为49.5米,直径为3.35米,它的起飞质量有220吨,推力达268吨,可以将300公斤的有效载荷送到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朱雀二号的发射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2022年12月,朱雀二号遥一首次试飞,由于二级游机工作异常而失败,经过团队的努力改进,于23年3月通过了故障归零专家评审。
蓝箭人在遥二火箭中引入了多项新技术,包括大推力双低温液体火箭发动机泵后摆技术、液氧甲烷自生增压技术等。
之后,据蓝箭航天官方消息,23年7月12日,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成为了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民营液氧甲烷运载火箭。
在朱雀二号遥二火箭成功发射后,蓝箭航天继续推进技术改进和产品升级,朱雀二号遥三运载火箭于23年12月发射成功,将搭载的卫星全部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蓝箭还在进行200吨级全流量补燃循环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制,以便满足未来的中大型以及重型运载火箭的要求。
此外,朱雀三号为可重复使用火箭,设计目标是实现一子级的多次重复使用,预计可重复使用次数不少于20次。朱雀三号将继续采用自研的天鹊系列液氧甲烷发动机 ,配备4个可展开的着陆腿和栅格舵,利用发动机二次点火技术以及联合制导等方法,实现一子级的垂直着陆与回收。
目前,朱雀三号的动力系统已于今年6月顺利完成,10公里级垂直起降返回飞行试验也已完成,预计于今年三季度进行首飞。
如果要快速对蓝箭航天做一个了解,咱们可以看朱雀系列的三款火箭:
朱雀一号: 小型三级固体火箭,1.35米直径,45吨起飞推力。火箭发射成功,但没有入轨,虽然任务失败,但验证了发射能力,积累经验。
朱雀二号: 中型两级液体火箭,3.35米直径,268吨起飞推力。自研液氧甲烷发动机,成功入轨,是全球首款成功入轨的民营液氧甲烷火箭,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朱雀三号: 大型可重复使用液体火箭,4.5米直径,900吨起飞推力。自研液氧甲烷发动机,已具备一子级垂直着陆与回收能力,预计今年下半年首飞。
为什么朱雀二号是人类历史上首个成功入轨的液氧甲烷火箭?马斯克不也在用液氧甲烷吗?
那是因为成功入轨的时间:
蓝箭航天在2023年7月12日实现入轨,SpaceX的“星舰”重型火箭在2023年4月20日进行了首次轨道试飞,但发射后不久就爆炸解体,未能成功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