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发动机-‘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有什么不同?

比较液氧煤油和液氧甲烷作为火箭燃料的优缺点,分析其在可回收火箭和一次性火箭中的适用性。

核心内容:

  • 液氧煤油因燃烧易积碳,更适合一次性火箭;液氧甲烷燃烧稳定且几乎无积碳,更适合可回收火箭
  • 液氧甲烷采用共底储箱设计(温差仅22°C),而液氧煤油需分离式储存(液氧-183°C与煤油-35°C温差大)
  • 液氧煤油综合成本约为液氧甲烷的3倍,但其高密度和常温储存优势使其在一次性发射任务中更具经济性 源自 |蓝色的红海蓝色的红海 2025-07-25 20:56

最近聊火箭的时候有说到发动机用的燃料,其中有固体燃料和液体燃料两大类,而液体燃料里面有的火箭用的是“液氧煤油”,有的火箭用的则是“液氧甲烷”,有些用的是“液氢液氧”,后面咱们再单独来聊。

(下图分别为:液氧煤油、液氧甲烷、液氢液氧,仅供参考。)

今天我们主要来看看“液氧甲烷”和“液氧煤油”两者有何不同。

其实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液氧煤油容易产生积碳,不适合做可回收火箭的燃料,但很适合一次性火箭;而液氧甲烷几乎不产生积碳,适合用于可重复使用的火箭。

这是因为甲烷分子结构简单,燃烧过程较为稳定,燃烧后主要生成水蒸气和二氧化碳,非常环保,并且几乎不产生积碳,发动机内部就不易堵塞,这就使发动机在多次使用后仍能保持良好的性能,非常合适用于可回收火箭。

虽然液氧煤油燃烧产生的主要也是水蒸气和二氧化碳,也比较清洁环保。但跟液氧甲烷比起来,煤油成分复杂,含有多种碳链长度的烃类,燃烧时容易产生不完全燃烧产物,就像我们常说的“积碳”,这些“积碳”会堵塞发动机的管路和燃烧室,不仅影响发动机的重复使用性能,还会增加维护成本。所以说它比较适用于一次性火箭。

上面说的原理其实和我们燃油车的发动机还是有些类似的。

从性能上来讲,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理论比冲约为390秒,高于煤油的约377秒,甲烷的冷却性也是煤油的3倍以上,且燃烧更稳定。

从两者的储存上来看,液氧煤油火箭通常采用“分离式储存”,也就是液氧和煤油分别储存在两个独立的容器中,因为液氧的沸点为-183°C,而煤油的沸点约为-35°C,两者温差较大,就需要分别储存以避免相互影响。

而液氧甲烷火箭则更倾向于使用“共底储箱”,就是将液氧和甲烷储存在同一个大容器中,中间通过隔板进行隔离。那是因为液氧和甲烷的沸点非常接近,液氧为-183°C,甲烷为-161°C,两者的温差仅为22°C。

煤油的密度较高,其储箱体积就可以比较小;甲烷的密度较低,就需要体积较大的储箱。

从成本上来看,液氧与煤油的混合比例为2.7/1,液氧和甲烷的配比为3.5/1,如果要达到相同的推力,“液氧甲烷”方案会需要更多的液氧,而“液氧煤油”的方案则需要更多的煤油。

甲烷主要来源于液化天然气,杂质比较少,生产过程相对简单,成本也较低,单位生产成本大概在5元/千克。

而煤油需要从原油中提炼,工艺就比较复杂,并且对原油的成分要求比较高,就导致其成本显著上升。其单位生产成本大概在15元/千克。

这么看来,液氧煤油的成本是液氧甲烷的3倍左右。

并且,外太空资源获取上,甲烷在火星等天体上可能存在,对于未来人类探索外太空就可以就地取材,减少燃料的运输成本。

那液氧甲烷又环保又便宜,适用于可回收火箭,还能未来在太空获取等这么多优势,为什么还要用液氧煤油呢?

其实两者还是各有千秋的。

虽然液氧煤油的单位生产成本约为15元/千克,而液氧甲烷的单位生产成本约为5元/千克,但是在火箭工程中,并不只能光看其燃料单独生产的成本。

这中间还要考虑综合成本、比冲、性能、以及储存、运输等等其他的综合因素。

比方说液氧煤油的密度更高,储存条件也相对温和,不需要极低温环境,实际的运输和储存就更方便,这方面成本也就更低。

并且,我国煤油的来源广泛,价格也比较稳定。

液氧煤油发动机在火箭领域的成熟应用时间早于液氧甲烷几十年,相关的设计和制造维护等流程已经非常成熟。 在商业的成熟应用时间上,我们前面说过,23年我国的朱雀二号是全球首款使用液氧甲烷发动机的运载火箭,其技术成熟度肯定低于液氧煤油。

一次性火箭主要用于低成本和高频率的发射任务(可回收火箭再次使用前需要进行维护),比方说卫星互联网组网或者遥感卫星发射等,这些任务对火箭的重复使用要求不高,就更适合液氧煤油。

对于一次性火箭,成本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而液氧煤油综合的成本优势在一次性使用中就很凸显。

并且,不管在哪个领域,技术单一都不是个好策略。

所以,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液氧煤油的一次性火箭也还是会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液氧甲烷则更合适可回收火箭。